鐵打的地段,流水的店面。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無一幸免。
互聯網的裂變給全行業帶來大洗牌,尤其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們會發現早些年商業街一鋪難求、人潮洶涌的情景不復存在,招租、分租、轉租的廣告隨處可見。實體店倒閉潮愈演愈烈,傳統的實體經濟的出路在何方?
實體到底有多慘?
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實體店陣亡名單》揭露了實體經濟“尸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百貨、超市、奢侈品品牌、服裝行業和餐飲等7大領域,其中包括梅西百貨、萬達百貨、香奈兒、沃爾瑪、家樂福、7-11、麥當勞、咖啡陪你、美特斯邦威、李寧等等知名品牌。
數據顯示,2016年年初,沃爾瑪宣布關閉全球269家沃爾瑪實體店;萬達百貨位于寧波、青島、沈陽、蕪湖等地的近四十家店關閉;樂購山東6家店全部關閉;還有天虹百貨、陽光百貨、馬莎百貨等也紛紛淪陷。
按照“2016年《第一財經周刊》版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分級全榜單”的劃分,2016年上半年關閉的41家店鋪中,位于一線城市的店鋪關閉數超過一半。此外,二線城市關閉高達26.83%。也就是說,位于一二線城市的關閉店鋪超過80%。
互聯網讓不少傳統老板驚呼“變天了”,可以說現在實體很難做,沒有互聯網的實體都是在耍流氓。
實體到底是如何垮掉的?
關于實體的“陣亡痛”,網上流傳的一個比方很貼切: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時候,一個打火機是1元,現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個打火機還是1元。這些制造業老板是不是很悲情?
1、稅費:不能承受之重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
2、各項成本不斷攀升
對于制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3、融資難,難于上青天
沒當過老板,很難深刻體會到貸款的酸甜苦辣。為什么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F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后無處投資,于是資金在國企手里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
4、人才缺失
互聯網時代,人才都喜歡往
互聯網公司跑。誰敢說不是呢?
5、電子商務的沖擊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衍生了許多新興產業,也淘汰了許多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壓垮實體的“真兇”是電商。甚至很多實體店在清倉處理時打出了這樣的標語:“網購打擊生意難做”“微商瘋狂,網購瘋狂,生意不景氣,馬云我恨你”,甚至極端的有“淘寶不死,中國不富”!
問題是,實體店哀鴻遍野,難道電商就是風生水起了嗎?其實,電商業未必見得樂觀多少。就電商領域而言,在大多數人眼里應該可以說是行業風向標了,很多人爭先恐后想要擠進電商領域分一杯羹。今年天貓雙十一,1207億的好成績更是讓不少行業人眼紅不已。但實際上,電商內部的惡性競爭告訴我們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所以我們常常會常常聽到一句話:電商越來越不好做了。
每年央視的3.15晚會都會讓很多企業顫抖。去年央視315晚會上曝光出“刷單”內幕,又引起了一陣騷動,但這早就是老生常談的行業潛規則了。做電商的人都說:“刷是作死,不刷是等死,刷的就是存在感!”實體店有租金成本,網店也有流量成本,網店不斷增多導致競爭的白熱化,流量成本也水漲船高。
阿里巴巴董事局馬云前段時間說:“電商很快就會被淘汰,純電子商務將成為一個傳統概念,明年阿里將不再提“電子商務”一說?!?/div>
盡管電商之路也并非一路康莊大道,但不管怎么說,
電子商務的出現,的確給傳統的實體業帶來很猛烈的沖擊。傳統大一點的實體店面同樣騎虎難下,寸步難行。朝前走嘛,基本上走不下去,電子商務攔截了他們市場,吸引了他們的顧客,切割了他們的利潤;朝回走嘛,那更是死路一條。焦慮的商家老板,看著自己扛著龐大的規模、繁多的商品、巨大的物流開支、高額的人員成本,所以,傳統的實體業基本走上了瓶頸期。
傳統實體經濟出路在何方?
從1994年到2016年,中國互聯網這22年,歷經門戶為王、網游興起、戶外媒體崛起、搜索勝出、網絡文學問世、電商混戰、千團大戰、網絡視頻爭雄、社交熱潮、P2P爆發、O2O潮涌等諸多創業風口。傳統零售店在各大風口下步履維艱,陷入窘勢。
作為傳統實體店,應該如何“起死回生”呢?
小編認為,傳統實體店要順勢而為,迅速接入線下支付并布局線上。千萬要記得借勢,善于借勢用力,線上選購線下體驗是消費者的消費方向,而真正體驗的是線下傳統實體店面。傳統實體應該定位好自己的方向,有完整的服務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精準的營銷對象,做好店鋪的合理營銷手段。如果只是僅僅靠單一的傳統營銷,乏味的模式,最終是要被人家干掉。這個時代干掉你的不是電子商務,是趨勢。
同樣,干掉電子商務的,也是趨勢。
那么未來的商業趨勢是什么呢?
伴隨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巨大的信息流背后產生的海量數據成為一塊蘊含財富的寶藏,未來,將成為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作為企業,必須對現有系統進行全面的升級和改造。選擇一個系統化的嚴密的集成系統,能夠將企業各渠道的數據信息綜合到一個平臺上供企業管理者和決策者分析利用,為企業創造價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