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本市場與
互聯網公司加速融合,既推動科技創新,又極大促進香港資本市場的良性嬗變。大量新興經濟公司上市,將減少港交所對房地產、能源等傳統行業的依賴。
繼滬港通和深港通之后,香港交易所正積極擁抱國內
互聯網公司實現轉型。2017年年末堪稱
互聯網公司搶灘香港“上市季”。10月19日網貸公司你我金融曲線赴港上市,騰訊旗下的數字閱讀平臺閱文集團暫定11月18日在港IPO,易車網、驢媽媽等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招股書。
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包括H股和紅籌公司)數量和總市值均已占港股市場總數的一半以上。
按照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標準,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具有非常明顯的行業特征。具體來看,制造業在赴港上市企業中占據絕對優勢,這和內地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密切相關,而且香港證券交易所對此類企業的上市條件較為寬松,吸引了大量從事傳統制造業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制造業企業占國內該行業上市企業總數的13.5%,而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則分別占53%和75%,集聚現象非常突出。主要是香港主要的支柱行業是金融、貿易、地產,上述行業是香港投資者最熟悉、較為認可的。
然而圍繞傳統行業的上市架構并沒有廣泛照顧到新經濟類公司,甚至對新經濟類公司無疑構成壁壘。多年前,百度、京東、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中國一線
互聯網公司赴美國上市,當時阿里巴巴曾與港交所有過多次接觸,但最終還是放棄在香港上市,原因在于交易所難以為雙層股權結構的IPO申請開綠燈。阿里巴巴上市遇挫在于其合伙人制度與香港證券監管所一貫堅持的同股同權的矛盾。錯失“阿里們”成為港交所永遠的痛。
放眼當下,科技將成全球下一輪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向更高級的形態和更優化的分工發展,帶動了新型信息化的發展。盡管國內的互聯網行業進入最激烈的洗牌期,優勝劣汰加劇,但中國在互聯網應用領域(社交/電商/游戲等)相對領先,且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點風起云涌。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決定了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周期短、迭代快,盈利模式不斷變化。為了吸引更多的內地
創新型公司,香港聯交所不斷加大創新步伐,給這些公司提供了更加寬松的融資環境。港交所《2016-2018戰略規劃》明確將推進改革相應的上市制度,以吸引更多的優質公司赴港上市。港交所2017年6月份發布兩份文件,其一是創新板框架咨詢文件;其二是修訂《創業板規則》及《主板規則》的咨詢文件。港交所計劃將于2018年落實創新板上市規則,未來,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雙層股權結構公司赴港上市就可以選擇新設的創新板。
內地新興
科技公司的大規模上市也提升投資者的投資能力。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金融
科技公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近一年以來,隨著監管體系的完善、風險整治的實施、法規逐步健全,金融
科技公司的合規性約束逐步升級,市場前景和融資估值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但從香港市場看,
互聯網公司的表現絲毫未損。
今年以來,騰訊漲幅80.5%,遠超多只美股。9月眾安保險登陸港交所,發行價59.7港元,首日最高價達到70.5港元,收盤價65.2港元,市盈率竟然高達9314.28.意味著在普惠金融漸成潮流與趨勢之下,香港資本對內地具備技術優勢、商業模式清晰、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依然青睞有加。據彭博數據,在港上市且活躍交易的股票中,信息技術行業已上升為位居第三的行業。信息技術行業平均市值約為2.32億港元,總市值占香港股市總市值超過一成,也排在第三位。
選擇在港股上市,內地的
科技企業面對的融資環境將更具優勢。相比其他證券交易所,香港具有地理鄰近及文化鄰近的優勢,語言溝通上更為便捷;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從匯率的角度看,可以節省赴港上市企業的溝通成本和融資成本。
內地
互聯網公司身處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坐擁海量用戶,前景一片光明,但商業變現模式依然是每一家企業必須要面對的難題。美圖自2016年12月15日上市后,股價如同過山車。根據美圖2016年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16年度美圖營收15.79億元,年內虧損凈額為62 .61億元,2015年和2014年虧損分別為22.18億元、17.72億元,虧損確實越來越大。坐擁5.2億活躍用戶卻連年虧損,這也讓股東和外界對美圖的盈利能力提出質疑。內地
互聯網公司能否真正支撐起香港交易所的轉型,還需拭目以待。